top of page
  • 作家相片Daisy Lau

緣起:家長教育的藝術(四)


2012年4月,飛往南京參加「中國教育加陳鶴琴誕辰120周年研討會」時,在機上用了粗淺的字句記錄了一些在香港舉辦家長教育的經過及感想。想不到三年後,獲美國蒙特梭利協會的季刊雜誌 《蒙特梭利生活》邀請作專題文章撰寫人。現先分享給大家于南京上空的記錄,如下:

 

今天,還為大家附上2012年4月「中國教育家陳鶴琴誕辰一百二十周年研討會」(上海)上的講詞:


家長教育 舉足輕重


首先,祝賀中國及香港幼稚教育學者陳淑安前輩獲香港教育學院頒授院士。我們也感謝陳前輩把她珍藏的書籍和與各國交流的照片贈給我校,我們為前輩設置「淑安活書室」,把前輩的資料整理再「活」出去。


翻閱前輩的瑰寶,發現中國幼教之父陳鶴琴先賢(1892-1982)《家庭教育》一書(香港文光書局一九五五年發行),其中最令我產生共鳴的是這重要的一句:「兒童教育,根本上還是要從父母教育講起。」


中國另一位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賢于一九二五年十二月十一日《新教育評論》論及《家庭教育》一書寫到,「願與天下父母共讀之:有志兒童幸福者,倘能拿此書做基礎,再謀進一步的貢獻,那就更是我們所希望的了。」


對!對!對!再對不過了!「再謀進一步的貢獻」對於我們來說就是要發展及開展家長教育及家庭教育,為提升國家人民素質作貢獻。這正是我們多年來執著的理念。


 

「教育」的「教」是理性的知識性傳教,「教育」的「育」是感性的培養,沒有「育」的支持,「教」是困難的;「教」是看方法的,而「育」是看態度的;「教」像是老師的工作,「育」就是父母的責任,要把「教育」做得成功,做得穩妥,必須依靠施教者及施育者雙方的合作。

義大利教育家蒙特梭利起初致力培訓教師,不想此舉令一群母親發起了一次示威。她們質疑為何教育學只給教師,不給家長。簡直當頭棒喝!我們應為教育的「根源」再作深層思考!


二零零九年八月,我們於臺北發表了一篇獲大會表揚的演說(內容見附錄一),在場的美國教育家立即致電回國建議開展「家長教育」運動 。「家長教育」對我國更為重要,教育家必須正視一孩政策下新手父母不懂教育的問題,「家長教育」起航必定能為國家作出正面和直接的貢獻。

 

上天是公平的, 賦以每一個孩子和父母本能,讓每位孩子成長。孩子本能與父母本能互動下便創造了一個新「人」。世上卻沒有老師本能這回事,所以我們認為第一位教育孩子的必定最好是父母,而教師可能只是輔助。由老師去「教」家長怎樣「育」孩子似乎有點矛盾,但確是這時代所需。人類的本能像是被理性侵蝕,這實是人類的發展危機。但若能挽回父母本能來協助教育的發展,相信我們教育「烏托邦」出現實不遠焉矣。


幼稚教育為0-6歲孩子的教育,所謂「三歲定八十」。我們身為幼教工作者,0-3的教育是我們的責任,我們要把學術理論民間行為化。0-3是人的基礎,它的影響是根源性的。而0-3的孩子卻在父母手裡,所以父母能稱第一位老師,而我們幼教工作者只可稱為第二任老師。而父母作為0-3孩子的根源性基礎老師,不正是根源之中的根源關鍵人物嗎?所以家長教育就是教育之「根」,尤其是0-3家長的教育。這點我們在香港是非常重視的,期望將來能在家長研究再作出更多貢獻。

本文未完待續


注:「」是中文的引號,用於在行文中引用他人的話、成語、格言、詩詞、音譯詞及特定稱謂等,也用於表示強調。如今我們常用的引號是從西方傳入中國的。

21 次查看0 則留言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留言


文章: Blog2_Post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