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作家相片Daisy Lau

紀念蒙特梭利博士

紀念蒙特梭利博士


今天是蒙特梭利的冥壽日(8月31日)。


從書櫃找到一本師傅二十多年前珍藏的上海世界圖書出版的《幫助過世界的人們:蒙台梭利傳》。此書是一翻譯書,書中有同步的中英對照,左頁是英文,右頁是中文,即時對應,也方便老師同時學英文,這是一種不錯的可供學習語文者學習的排版方式。可惜,書已絕版多年。又一次感謝恩師留給我的珍藏。


書內提及了不少蒙特梭利本人的軼事及教育影響世界的事蹟。但今天想分享的,不是蒙特梭利所作的「豐功偉績」。而是書中提及她生前面對壓力和遭受脅迫的艱難歲月。試想想,如果時光倒流,我們如果超越時空,面對她當年的經歷,你會選擇堅持,還是放棄?


書的開篇,用上了數十張照片及畫作,再加上一小段闡述,選錄如下:


1.

「現實生活中,城市兒童的生活是極其不幸的。吃不好、穿不好、沒人照顧,他們沒有一天,過著有希望的日子。」


這段話的配搭照片是一位義大利母親在街上正為兒子找頭上的蝨子。


2.

「許多藝術家曾經試圖記下義大利貧民區的情況。這幅畫作的三個孩子,提供理想化了的城市街道上貧窮孩子的童年生活情況。一個更為現實主義的畫作,就會給畫中孩子們的臉上顯出疾病、饑餓、缺少照顧的痕跡。」


這段話的配圖是一幅美化了生活後孩子面貌的油畫,孩子帶著微笑及穿著光鮮。屬於非現實主義派的作品。


3.

「大多數孩子根本沒有想過學,尤其在義大利,孩子們一有能力做點有用的事情,就會被派去勞動。結果,在1901年時,只有一半不到的義大利人能讀書寫字。」


這段話配搭的照片是一個約六歲的男童背著沉重的貨物正在走路。


4.

「化學的講課是醫學院課程的一部分。瑪利亞為了使父親息怒,同意在上化學科時,不和男生坐在一起。但當她向老師問問題時,男同學就會起哄。」


這段話的配圖是一群男生坐在一起上化學課。


5.

「1905年,義大利的一次醫學界會議。那年已是瑪利亞在羅馬大學擔任科學和醫學講師的第二個年頭,然而她是孤單的。正如這張照片所顯示,醫學方面的學術界是由上了年紀的男人統治的世界。除非作為護士去開會,否則,一名女子參加者的會議,會被認為是革命行動。」


這段話的配圖是所有西裝筆挺的中老年男性圍著開會。


6.

「法西斯獨裁者墨索里尼在1922年於義大利執政。起初,他與蒙特梭利運動的關係是融合的。後來他開始干涉蒙特梭利學校。所有這些學校在一夜之間關閉。瑪利亞在1934年離開義大利定居西班牙。」


這段話的配圖是墨索里尼穿軍服的照片。


7.

「瑪利亞選擇西班牙作為離鄉別井的棲身之處是不幸的選擇。她在那兒居住不到兩年,西班牙內戰爆發,許多西班牙城市遭受嚴重破壞。」


這段話的配圖是一戰爭場面的畫作。


8.

「每個姑娘在義大利都被看成是一件最容易碎裂的瓷器,最輕微的觸碰都會使之裂開。這種看法在義大利是再尋常不過的。」


摘錄自《義大利現在和將來》


9.

「在另一處,巨大的骷髏骨似乎動起來了。上帝啊!我作了什麼孽,要在這受罪?為什麼我是獨自一人在這死亡中間?⋯一陣寒顫穿透我的骨頭。」


摘錄自1896年蒙特梭利寫的一封信


10.

「教育界就像一座孤島,在那兒,人們脫離了世界,正準備過一種與世隔絕的生活。」


摘錄自《吸收性心智》


11.

「他們都是眼淚汪汪,都是受驚嚇的孩子。他們羞怯到無法開口說話的地步。他們的臉毫無表情,眼睛流露出困惑,好像他們在生活中從來沒有遇過什麼事情。他們確確實實是可憐極了,是被人遺忘的孩子。他們在又黑又暗,搖搖欲墜的貧民區住房長大。那兒沒有任何可激勵他們心靈的事情,沒有關懷⋯不用醫生,都可看出他們迫切需要食物、戶外生活和陽光。」


摘錄自《童年的秘密》


12.

「今天的男孩應被教導去爭取當美國總統,而不是被訓練成家庭的一員。兒童被寵愛著,他們被寵得洋洋得意,自命不凡。」


摘自1913年一則刊登於《紐約時報》、批評蒙特梭利的報導


13.

「1935年,德國的蒙特梭利協會被政治員警解散。1936年,義大利官方的全蒙特梭利規劃被法令廢除。這兩個大國的獨裁者竟然害怕一位上了年紀的婦女,竟然害怕她教幼兒。這確實意味著,她的個性可能導向更加明智的團體凝聚。」


摘錄自《教育思想簡史》(柯帝士和鮑爾特伍德撰)




以上只是一小部份蒙特梭利的人生際遇。藉此,希望老師不只是學習蒙特梭利的教學法,更應學習其對教育的冒險、堅持、毅力、勇氣及意志為教育服務的精神。


圖片來源:El Mundo



在今天瑪利亞·蒙特梭利的冥壽日,期許教育偉人蒙特梭利的精神長存於世界!


您絕對是【幫助過世界人們】的重要一員,我們不會忘記!


最後,請大家欣賞一段蒙奶奶的原聲視頻

01:3

注:「」是中文的引號,用於在行文中引用他人的話、成語、格言、詩詞、音譯詞及特定稱謂等,也用於表示強調。如今我們常用的引號是從西方傳入中國的。

18 次查看0 則留言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Comments


文章: Blog2_Post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