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於2019年2月撰寫完成,被選登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教育發展與減貧研究》(2019年,總第3期)中的第4頁。
摘要:社會應該以家長教育為公益項目,去協助家長智慧的發展,為發展社會最小的元素——嬰幼兒,以此作為基礎的建設。不應遺忘家長的需求,讓社會形成集體化的智貧,社會福利及教育應該聯手積極研究及執行家長教育扶貧,造福孩子、家長、家庭、社區、社會、國家及世界。轉移教育目標人物角色,將教育孩子轉化為教育家長是可以事半功倍的。
關鍵字:家長教育 精准扶貧 根源教育 持續脫貧
教育應以人為本,根據人的需求而做。我們的漢字“儒”便是“人”的“需”。教育扶貧的定義通過農村普及教育,使農民有機會得到他們所要的教育,通過提高思想道德意識和掌握先進的技術文化知識來達到較高的生存品質。
習近平強調“扶貧先扶智”,如果致富的手段是認知與行為的總和,那就是扶貧需要的是增強農民的認知與行為。而這種智慧是需要從根源開始做起的,去成就持續精准扶貧的目標。現在就需要思考是哪一種“智”。
一、思考分析
根據義大利教育家蒙特梭利博士以下的兩段話,讓本會堅持在華人地區開展了十餘年的家長教育。協助各個階層的貧富家長,從人類根源發展的出發點作為教育之首,能讓全社會受惠。
“如果教育確如那些陳舊觀念所認為的那樣僅僅是傳承知識的話,那麼教育就不會對人類的未來做出多少積極貢獻。因為如果人類整體發展水準滯後,只是的傳授又能有何作用呢?相反,我們必須考慮精神、社會人格、新世界力量等一系列目前不為人知或被人忽略的因素。”
“父母有一種很重要的使命。他們是唯一能夠聯合起來改造社會來拯救孩子的人。他們必須意識到這是大自然託付給他們的使命。就他們賦予孩子生命而言,他們肩負著一個重要的職責,這是掌握人類未來的命運。”
中國幼教之父陳鶴琴也有相同的看法,他說:“兒童教育,根本上還是要從父母教育講起”。
再參考鄧純余教授說的“教育精准脫貧是指標對不同貧困地區教育發展現狀和不同貧困人口的教育需求,運用有針對性的幫扶措施,提高貧困人口的基本文化素質和勞動技術技能,以促進貧困人口掌握脫貧致富的本領,實現可持續脫貧目標”。
(一)扶貧先識貧
貧窮是不是因為教育源頭對象出錯了?是否是認知上的貧窮,影響行為上的貧窮;而行為上的貧窮,導致真正的人生貧窮?相信這些問題需要思考,找到教育根源。
影響人類認知及行為最大的因素是環境。環境可分為硬環境及軟環境,硬環境是指物理性的死物環境;而軟環境是指人性的人物環境。沒有成人的環境準備,那裡會有合適孩子的教育環境?那麼,教育的源頭就應該是軟環境才對。人的源頭是孩子,教育的源頭是身處第一環境的家庭。影響家庭最主要的角色是家長,即教育根源在於教育家長。如果父母是人生教育的重要環境,首要的事情是化育老師。
(二)扶貧先扶智
如何能做到配合道德意識、給予文化知識與科學做法,借此提升生活品質,又能進准針對,免得浪費資源,以滿足貧民對教育的渴望需求,從而達到持續脫貧的目標?教育市脫貧的其中一種手段,但是哪一種教育才能達到根源性、持續性、精准性?
(三)扶智先扶育
育兒智慧是屬於建構人類基礎的偉大工程。眾所周知,投資幼稚教育是最能有高回報的教育專案。如能以底層的家長教育作基礎教育,必能事半功倍。
家訪
二、目標為本
(一)根源性
化育有化生和養育之意。《禮記·中庸》: 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認清教育源頭目標人物角色物件,就能達到根源性。
翻譯成現代文就是:只有天下最真誠的人,才是能充分展現自己天性的人;能充分展現自己的天性,就能充分展現他人的天性;能幫助別人充分展現天性,就能充分展現萬物的天性;能讓萬物充分展現天性,就能輔助天地化育為物;能輔助天地化育為物,就能與天和地並列為三了。如果能教育父母親懂得滋養孩子的話,就能充分發揮其最大功能,履行天職。這樣父母就能成為最真誠的人,必能讓下一代發揮出應有的能力,全人的發展也會得到保障。
(二)持續性
持續性是指能否把已接受的教育知識及方法傳承下去。成人將認知作為行為執行的基礎;而孩子則以行為執行,作為認知的基礎。如果早期沒有認知時,便會吸收環境進行模仿來執行自己。也就是說,要讓成人先認知教育,令其執行正確的的嬰兒教育,以認知及行為影響未來人(孩子)的價值觀及人生觀,提升人的素質,這樣可以較容易也較快扭轉貧窮的局面。孩子還能傳承(模仿)其父母對他的教育行為,而得到持續性的傳承。
(三)精准性
精准性是指從源頭出發,對人的天性及本性的實現,徹底去除誤差。育兒的智慧,是美味父母必然都想擁有的,教育家長如何用智慧育兒,對於社會來說是絕對不會浪費的。人是組成社會的元素,如果人的基礎(天性及本性)發展能夠得到保障,必定可以造就國家社會的巨大財富。
家長會
三、研究元素
(一)家長心態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一般中國人對下一代的期望。這種心態提高了家長願意為孩子再學習的動機。同時,貧民的心態就是,因為自己貧窮,不想下一代繼續貧窮。所以,用孩子作為牽引家長重新再學習的契機,可縮短時間。因為在學習過程中,父母還能瞭解自身問題,這是一個深層自省的機會。“家長”這個角色是上天(大自然)安排的,所以家長的職能可被稱為“天職”。如果能善用大自然賦予人類的資源——父母天職的本能來做教育事業,同時讓新手父母展現自身天賦。家長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發現自己的天職角色,原來就是孩子的最重要資源,可以從而獲取自信,是絕對合乎各方持續發展的需要的。
(二)時間掌握
根據學會在香港十年的經驗,新手父母時期,即母親懷孕期及孩子兩歲前,也就是生命出現的首個一千天,是最願意接受再教育的。父母對人類發展的興趣是最強烈的,可稱為“認識人類發展的敏感期”。所以教育准父母及新手父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從2006年至2016年,本學會收回了共5771份問卷作分析,家長絕大部分在問卷中表示有被《家長教育》課程喚醒。一個曾多次體罰孩子的家長,更分享了家長教育課程對他的影響,讓他學會尊重孩子,同時對妻子、親友及同事的態度也都有所轉變。
調查結果:98.3%的家長認為課程帶給他們新的教育概念;94%的家長改變了對孩子的看法;課程的實用性高達98.6% ;96%認為課程能夠幫助他們明白以往一些帶養方面的疑問。93.4%的父母是在孩子0-3歲的階段修讀家長教育課程的。
(三)科學支持
以如今心理學、行為學、胚胎學、醫學、教育學、環境學、演化學、社會學、生態學、腦神經科學、人類學、物理學、生物學、兒童發展學、語言學等的支援,需要開拓家長教育學已不是難事。教導家長用科學教育行為技術來執行家庭教育,完全是科學脫貧的手段。同時也能對如今的教育推進及改進,達到與時並進。
(四)學術民間化
這豐盛的資源是應該應用於執行,去產生實效性,免於浪費,脫離“紙上談兵”的狀態。教育應來自真實的生活,孩子通過與環境的互動來獲取建構自身的機會,父母與孩子每天的互動就是生活行為。孩子能獲得正確的行為是依賴與父母一起生活的互動的,所以父母是首要的生活教育執行者,要把學術理論實現在民間生活之中,相信這也是每一位學者期望看到的結果。
(五)配合政策
專案計畫要切合政策所需,如:
家長教育能配合《社會體制藍皮書:中國社會體制改革報告No.6 (2018)》關注中國社會的兒童早期發展服務。
配合二胎政策出臺,抓住契機,對二胎父母對教育的認知作改進,避免教育貧窮的擴大化。
得到家長教育的社會福利支援,嬰兒教育資源配置公允,可減少家長育兒認知的差距,減少家庭壓力,提升生育率。
2015年10月11日發出的《國家教育部檔》教基一[2015]10號 《教育報關于加強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導意見》。
(六)善用資源
西方國家流行一個古老的問題:孩子能為世界做什麼?答案是喚醒成人。孩子來到世界時,捨棄的幼兒力量能令他的家庭充滿生氣,回歸正軌。孩子像是什麼都沒有做,但卻像是已經影響了成人的很多方面。在教育學裡,孩子被稱為自然人或未來人,也能為人來帶來希望。這希望無疑就是珍貴的資源,只是看我們怎麼開發。
天然資源 : 最天然的大自然資源是人類本能,免費的最大教育資源就是父母的愛。如果相信“人之初,性本善”,那就必須承認人的本質是正面、積極、主動及樂觀的。只要懂得保障父母本能的執行與應用,便能保障下一代的正向發展,隔斷世代貧窮。
時間資源 : 以人的根本作起點,可避免浪費人類發展和教育的時間,節省、家庭時間及社會時間,達到高效。由於家長教育不在教育體系中,所以模式具有彈性,達到速效。而且家庭教育的執行在於家長,不需要任何部門的批准,可以馬上應用。
人力資源 : 家長影響家長,遠比老師對家長的影響更大。他們彼此擁有同一個天職,有共鳴的凝聚力維繫著他們的關係,他們的同理心及本能能產生巨大的互助力量。讓家長分享經驗,可讓其感受扶助別人的快樂,更可讓對方感受人間溫暖,造成社會和諧。讓獲表揚的家長成為教育扶貧大使,幫助更多貧困戶。能善用有經驗的家長作為家長教育的資源,免去浪費社會經驗豐富的人力資源,就可以創造多贏的局面。
由於如今的高科技通訊,令新一代的家長思維更加開拓了,包容性也提高了,判斷力更是提升了。如果有科學根據的育兒方法定必對這些家長更有吸引力。以家長作為教育的首要執行者,在人力資源上是最划算的,不會產生制度及工資的問題。
家長還可以同時發現自身的教育功能,因為成功的體驗令其產生進入教育事業的熱情,對社會來說無疑是教育重要的人力資源。為如今幼稚教育人力欠缺而播下種子,可以直接或間接地為國家省時、省力、省錢,開發新資源。
學校的孩子們
四、屬性歸類
(一)生活教育
中國近代教育家陶行知說過,“幼稚教育等同於生活教育。”所以首要培訓的是家長,教育家長去執行家庭教育,是屬於行為教育,是生活教育及活教育,用行為把正確的教育理念活做出來,也屬於深層、徹底及長遠的根源性做法;是屬於間接及長遠計畫的做法;也是保障人類發展的做法,是一種預防“再貧”的方法,預防世代貧窮。家長教育的目的,也是以此為大前提的,是屬於人類根源脫貧的事業。以人的根本發展作為出發點,可以收取最大功效。
(二)社會福利
家長教育扶貧應該屬於社會福利,應該屬於社會福利,歸屬公共保障及公益服務專案,這是保障社會發展的成人教育,影響深遠,意義重大。能夠在早期認知人類發展環境的需要,共同提供協助,形成社會共育的生態環境,加速提升人民素質及社會正向發展成果。這種以家長教育作為社會福利的扶貧,同時也能滿足兒童福利、婦女福利及家庭福利,造就多贏的局面。從時間、人力及經濟資源的角度看,也從深度、廣度和速度來看,都能為社會帶來有機健康的生態,產生巨大收益。
(三)生命教育
家長教育屬於生命教育。是以新生命改變現有生命,用新生命教育現有生命,達到自省及重塑之效。加快人類自我建構的成熟速度,讓給生帶來重生。孩子的出生可為父母創造反思及修改的機會。認知自身擁有創造生命的功能,去感知人的強勁生命力,能改變已有的貧困現狀,達到自我認同的信心、免去自卑、重(chóng)視自己、重振意志,加強改變自身命運的意願,借此昇華父母這一天職角色。這種扶貧同時可以產生心態上的扶“貧”,產生一石二鳥的效果。
家校活動
五、形式建議
(一)中心形式
由志願團體開設“科學育兒輔導中心”,先聘請資深社工及幼稚教育工作者,參與家長教育培訓員訓練,學習嬰幼教育,頒授資格認可證書。同時還需要兒科醫生、心理學家、行為學家、營養學家、教育家作專業顧問,提供一切專業資料及所需,並研製可行的教育方案內容。又可作家長教育場地及幼童的互動場地,可讓專業人士觀察孩子發展,從而給予家長建議和幫助。如能聘用退休幼教工作者,能發揮最大的功能,借用豐富經驗來協助社區健康家庭。一是讓其體現貢獻社會的功能;二是轉移勞動力及善用人才資源,更能再次提升退休人士的自我價值。
(二)社區形式
以市內的社會福利單位,照顧本市的貧困戶。社區家長教育計畫,可讓縣城的社會福利機構作為執行者。先尋找需要幫助的貧困戶,組織學習小組。同區的文化差異不大,熟悉其生活方式,理解本土生活習慣,易於溝通,能事半功倍。讓社區家長一起參與扶貧事業,富有工作及人生經驗的家長一起帶領新手父母。同時,發動來自各行各業的家長,以多元資源推動社區發展,凝聚各方資源作為社會力量,同心合力建構和諧社會。讓社區家長產生同理心與互助精神,發展貧困戶家庭及孩子的社會性,感受到被關愛,以便讓社會發展更能均衡,更能帶動出社會健康發展的生態。
(三)幼稚園形式
邀請有實力的幼稚園設置“科學育兒教育輔導分中心”協助計畫,進行社會福利部門及教育部門的跨部門合作,善用國家資源。每個幼稚園推舉一位資深老師或社會工作者作為家長教育扶貧項目主任,與總部合作,為社區內服務。幼稚園內還可招收有意願的家長作志願者培訓成為“家長大使”(Parent Mentor) ,協助貧窮家長。形成互助小組,每週或每兩周會面交流,分享其成功育兒的心得。幼稚園家長具有持續性,不用擔心短期服務或流動性高的問題。准家長及新手父母也會被幼稚園分中心的氛圍感染,得到正向期望及專業支持,從而安心。
家訪
六、營運建議
(一)講座形式
定時邀請各幼兒專家舉行每季度的幼教專業講座。家長首次應參與每月舉辦的半天嬰幼稚教育綜合科課程,然後便可根據孩子年齡層,參與每季度舉行的針對性課程。如孩子正值0-18個月,家長便可參加0-18個月的育兒課,如孩子正值18-36個月,便可參與18-36個月年齡層的育兒課。同時,專家需要回答家長問題,提供實際幫助。這樣就可以持續跟蹤家長及孩子狀況,保障家庭發展健康。
(二)遠程形式
遙遠山區及偏遠農村,可以用視頻的方式授課,方便家長隨時隨地進修學習。如能每季度安排專家家訪是最好的。
(三)探訪形式
讓“家長教育大使”分階段跟隨社工完成貧困戶探訪工作,讓孩子互相認識交流。同時讓富孩子有機會感受自己的幸運,願意分享自己的幸福,借此產生同理心,增強雙方孩子的社會性發展。使社會不同階層有互動,使各種資源帶有流動性及互通性。借此提供一種體驗型的人格培養方式,提升互助精神、社會服務的公德心、責任心、分享心、同情心及貢獻心,增強人情味。
(四)研究形式
每季度以問卷方式作調查,整合分析的用途如下:
家長心理健康調查:孩子身體和心理健康,非常依賴父母的身心健康。可儘早發現需要幫助的人群。
幼兒身心發展調查:從而可提早進行教育或醫療的干預,避免錯過孩子發展黃金期。
家長期望支援服務:家長可自發向中心提出建議,從而瞭解貧困戶真正所需,避免脫離群眾,使得服務更精准。
大學跨學科研究:在這個過程中能為大學提供社會多樣化的實際資料,使大學獲得最精准及最新的資料,以供日後制定長策建議之用,使得研究落地,制定的項目更具可行性。
(五)監管形式
項目由“科學育兒輔導中心”統一計畫,負責培訓、協調、專家預約、個案跟進、大學溝通、研究交流及工作分派。各協辦單位接到工作分派後按時執行。每年舉辦《家長教育扶貧大會》,可以通過大會發佈年刊、專家作團隊培訓、小組交流及表揚各“家長教育大使”。
(六)部分公益形式
新婚夫婦及准父母可享受免費家長教育課,而幼兒家長需象徵性收費,從而鼓勵准家長先學習好準備自己才迎接新生命。
(七)重點形式
生命的前一千天教育重點在於執行得是否科學,不應存在競爭心態,沒有成績報告可言,杜絕了“贏在起跑線”的不科學觀念。要扭轉現在社會對教育的錯誤概念,家長需要在滋養新生命時就開始學習,否則會持續這樣的社會亂象。特別是貧困戶家庭,他們的焦慮心態會變成社會的負擔,令社會不穩定。
學校的孩子們
七、農村家長課
2017年3月11日我曾為遼寧大連農村幼稚園授過3小時公益家長課。由於大會堂場地座位只有290個,但全校有320個孩子,園方只容許一個孩子有一位家長聽課。結果,來了290個家長,所有的老師都只能站著。據園方稱,約有三分一的家長是文盲,但他們擁有很高的學習熱情,令人感動。家長課結束後,我收到了106條回應訊息,得知家長的求知欲很強,非常期望能再次參與家長教育課,希望再接受專業教育。當中還有些是文盲家長要求老師代筆所寫的回應。
回應一:
這樣精彩的家長課堂,如果再舉辦我還會參加,希望這樣的家長課堂,能為我們多辦幾次,非常受益,也很想多聽聽怎樣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和好的行為習慣,怎樣才能做一個合格的家長。
回應二:
希望有更多的機會能聽到專業的老師給我們專業的指導,對於我們是有很大幫助的。能讓我們更好的配合教育,讓孩子成長,希望以後會出現更多更好的教育理念傳授給我們,只要對孩子有用的教育內容,我們都希望接觸和學習,希望以後這樣的機會會更多,也謝謝老師不斷的提醒和幫助我們。我們不會錯過這樣好的機會,我們會更好地配合老師一起共同努力,為了寶寶更好的發展。
回應三:
還想參加,想知道如何教育孩子、如果讓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使他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孩子,將來成為祖國的棟樑,做對社會、對國家有貢獻的人等方方面面的內容。
家長這樣的正面回應是對家長教育的認同及渴求,提供這類公益家長教育課,能應對根源性及精准性,和以行為認知執行傳承的持續性。
很明顯,家長教育是沒有起跑線的,每位愛孩子的家長的起跑線都是一樣的。就是因為家長教育從來沒有被開發過,所有沒有貧富戶之分,這個缺失就是最好的突破缺口。家長教育扶貧需要好好把握和利用這個重點缺口,這是對教育的重要啟示。令人喜出望外的是,我在中國大陸家長教育的八年經驗告訴我,貧困家長對家長教育需求的態度很明顯更積極。
家庭傳閱教育校報
八、結論
於2018年10月,本學會完成了一次12年的統計,從2007年開始至2018年,家長認為家長教育應該普及化的比例達97.5%之高。其中有2.5%不贊同的,是因為他們不認為政府會在這方面作社會公益教育或難以推廣。
社會生態
接受家長教育的應該是所有准父母及父母,不分種族、不分貧富,產生公平效應。相信父母天賦的本能是統一的,沒有貴賤之分,這是大自然公平之處。就是在這樣的公平之下,家長從同樣的起步點出發,而產生所有父母和平共處,達到教育公允。借此團結父母力量執行行為教育,體現集體合作發展人類的貢獻。用科學協助發揮父母強大的本能力量,有助於帶動健康的社會生態。所以家長教育成為社會福利的一環,對我國整體發展是相當有利的。
社會發展
新生命能讓成人產生最大化的積極功能,成人不只能把自身的新角色(家長)重新建構,也直接對社區,以至社會進行重新建構。以家長教育帶動社區發展,以社區發展帶動整體社會發展。社會通過已經強化教育的社群作為支援單位,必定能安穩地發展。
修身·齊家
准父母接受家長教育,以達到自省及修改,去讓孩子獲益,而達到修身。令家庭的健康發展得到保障,家人和諧。這無疑就是個人和家庭的雙贏局面。
治國·平天下
社會擁有健康的家庭作為元素,可以令人民感受到公平,形成正面、優質的狀態,而達至同心協力製造和平,有利國家的長遠發展。
德國教育哲學家福祿貝爾說:“國民的命運,與其說是操在掌權者手中,倒不如說是掌握搖籃者(母親)的手中”。因此,我們必須努力啟發母親——人類的教育者。遺憾的是,真正理解這一意義的人卻很少。能左右國民命運的就是母親的教育。
參考文獻:
[1]蒙特梭利,《發現兒童》,及幼文化出版,2001
[2]王一心,《陶行知——最後的聖人》,團結出版社,2010
[3]陳鶴琴,《家庭教育》,教育科學出版社,1994
[4]福祿貝爾,《人的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5]鄧純餘,《教育扶貧怎麼做才精准》,光明日報,2019年1月15日
[6]劉詠思,香港亞洲蒙特梭利會議,《香港蒙特梭利家長教育報告》,香港蒙特梭利研究及發展學會,2017
[7]劉詠思,上海亞洲蒙特梭利會議,《家長正常化報告》,香港蒙特梭利研究及發展學會,2018
[8]《社會體制藍皮書:中國社會體制改革報告》No.6 (2018)
[9]《國家教育部檔》教基一[2015]10號《教育報關于加強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導意見》,2015年10月11日
圖片拍攝者
蘭毅,河北省青龍滿族自治縣青龍鎮馬丈子村。
個人事蹟介紹:
http://www.msweekly.com/mobile/show.html?id=98715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