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暑假,孩子除了要準備重新適應9月上學的規律外,很多四至五歲的孩子及家長還要開始面對排山倒海的小學入學考試。
幼教是紮根的過程
我從加拿大回香港從事蒙氏教育已十餘年,越來越多的家長告訴我小學的入學情況及五花八門的面試方式,令我為還在稚齡的孩子感到難過。已有公立醫院的精神科醫生指出,最小的開學焦慮症兒童才三歲,原因不外乎是被強迫與家人分離,或小小年紀適應不了繁重的課業。作為幼教工作者,我只能不停地問為什麼:為什麼大眾始終不明白幼教為何物?為什麼幼教如此小學化?
幼教的目的在於建構人格及準備學習的能力,在媽媽本能、爸爸本能及孩子本能互動下出現。大自然安排的角色對人類發展極其重要,此乃「天職」。學校安排的人為角色跟肩負天職的父母角色有很大分別,影響程度及層次也有天壤之別。人是行為動物,若教育以紙張作業為主導,其深層效果只是很有限的。幼童在幼稚園還未完成建構自我人格的工程,就要被迫面對以書本作為主要教育媒介的小學教育,他會不明所以,學習遲緩,也易令成人氣餒。有些小學難以理解、體諒幼童的經驗不足,部分在職家長沒辦法也教導孩子學業,只能交給機構。這樣的經歷阻礙了孩子的發展,令其產生急躁、不信任、壓力、困擾及懷疑等負面情緒,對日後一切的發展都是不利的。
從幼教到小學
我們的幼稚教育跟小學教育的目的內容和氛圍極之不同,幼教大多採取活動教學,配合早期人類以動作及具體學習發展的狀態,到了小學,就突然全以抽象的文字作為主要的學習工具。成人知道文字是用來記錄的,但幼兒的經驗不足,難以意識化,未必能明白為何只以文字來學習。幼兒差不多要三歲才漸漸意識到我們的世界,若四歲便以文字為教育工具,其意識狀態只有一年的經驗,發展並不成熟,絕對不足以全盤轉為抽象方式的學習。
據我觀察所得,很多四歲的孩子連口腔肌肉都還沒完成發展,更不要說是語言邏輯。試問口語尚未成熟的孩子,又怎能只用語言文字表達呢?孩子年齡越小,對其影響越深遠,哪怕只是微小的變動。六歲孩子該做的事,要四歲的孩子提前去做,成人以為區區兩年沒什麼大不了,殊不知,這兩年已等於孩子過去人生的三分之一了,等於要二十歲的人去做三十歲的工作一樣,結果會如何?自卑、沒信心、逃避、迷惘、痛苦……最可怕的是孩子年紀還小,不會以語言表達,只會用行為情緒發洩,易被成人貼標籤為「問題兒童」!
人生最初的六年正值大部分人類能力發展的關鍵期,這些人類基礎能力的發展必須確保順利完成並內化,免得日後成了學習障礙、情緒障礙或發展障礙。確保幼童發展應是幼教的專業,這是人類早期發展的預設過程,不是成人用意識安排的所謂「課程」。培育孩子,成人需要各司其職,並尊重孩子各個發展階段的重要性,千萬不要耽誤或催促他們,因為孩子的發展難以回頭,那只會苦了孩子!
幼教和小學兩者相距甚遠,老師培訓也應該大不相同,常有家長詢問我幼小銜接的問題,我覺得問題不在於孩子的幼小銜接,而在於老師、家長對幼小銜接的態度,兩種教育法需要相輔相成才會事半功倍。
請注意的是,從小學跳級至中學或從中學跳級至大學,跟幼教跳級至小學是大不相同的,前兩者都屬於有意識學習,後者則屬於非語文意識的學習跳到有意識的學習,過分催促會破壞孩子的發展。
希望各位家長按照大自然定律,尊重人類發展步伐,還給孩子一個應有的童年。
Opmerking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