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 作家相片Daisy Lau

家長教育的路上


2006年從加拿大回港,看到一則電視節目,講述香港人願花八千港幣修讀一天的課程學習如何養育寵物狗。當時感覺是晴天霹靂,我大聲地喊了出來:那養育孩子呢?我媽皺眉看著我。就這樣,我開始了我的家長教育生涯。




 


從一間小小的“兒童之家”做起,一開始只有數位孩子,但發覺已出現很多行為及認知問題,其發展跟年齡不符合。便嘗試與家長說明情況,約他們一起討論,我的目的是想告訴他們關於兒童發展的知識。由於香港的幼稚教育比較商業化,視家長為顧客,學校是為服務顧客而為,很少幼稚園會教育顧客執行嬰幼稚教育。後來我問一些園長,大家都知道家校合作對幼兒發展至關重要,為何不去做這件大家都知道的重要大事?他們回復說,家長沒有時間去學習這些的,家長認為孩子的教育就是學校的責任。我說,那為何他們有時間學養狗?其實,這只是認知的問題。

一所不是幼稚園的、毫不起眼的幼兒中心,竟然大膽地約家長討論兒童發展。後來更造就了我的園所堅持“家長先接受八小時家長教育培訓才能送孩子到我校就讀”的做法。這種作為應該是創了香港的先河。當然需要排除萬難,就連同事都反對,怕得罪家長。當時,不知道我哪來的勇氣,意志堅定,終於堅持了十多年。




當然,當時第一次只有三位媽媽。回答三位媽媽的問題約一小時後,發覺原來家長對兒童發展毫無認識,心知不妙,但又不敢說出口。很好的是,這三位媽媽的學習意願很強,主動提出支付學費給我,聘我繼續教他們,並說會帶朋友一起來學習。為了孩子,又有額外收入,在當時教育事業不明朗的情況下,就算週末要犧牲休息時間,都要答應。

結果又來了七人,口碑不停地傳開去,不用宣傳及廣告,陸陸續續就這樣發展下去了!記得最高峰的時間是2007年至2009年,一個月最多可以開三場週末家長課,最多一場超過30人。後來這批家長遊說我們開設幼兒學校,就這樣被動地建校了!


 

2004年在加拿大實習時,由於我的師傅是外國人,不懂華語,所有與華人的溝通都由我來負責。記得有一次,中國孩子第一天來園,哭得難舍難離,糾纏了20分鐘,終於可以分開了。之後,我師傅讓我走到停車場偷偷看這位媽媽,就如師傅說的一樣,這位媽媽在車上大哭。師傅說,分離焦慮不單止是出現孩子身上,媽媽亦然,就是這位媽媽童年的經歷,使雙方的安全感都互動依附著。我學習了!

由於這樣,加拿大師傅喚醒了我對家長與孩子之間關係狀態及發展的興趣。除了觀察孩子是我們的責任,我還持續留意家長的認知與行為,如何改變孩子及影響孩子的各方面發展。



沒有父母,哪裡會有孩子?父母是孩子做人的重要參照物件,絕對存在著因果關係。“孩子就是父母的鏡子”,說得一點都沒錯!孩子的強勁吸收力,把父母的一切微細都掌握得很好!小至父母細微的小動作,大至看事物的價值觀,孩子都會全盤吸收。就這樣,父母的心態造就了孩子的心靈。這些的一切,孩子會在不經意下、不知不覺不故意(無意識)時反映出來。

可能因為我曾經入讀護士學校,所以我對兒童發展科醫生所說的及有關醫護書籍、文章所寫的都能夠掌握得很好,也可能由於我曾經當了15年法律行政員,我的表達能力及掌握重點的能力會較為優勝,這也成為了我執行家長教育的技巧。


 



家長教育與一般教育完全不同,今天的成人教育,大多以PPT來做,缺乏了人與人的互動。由於,我剛開始作家長教育,是以小組形式與家長親切對話起步的,所以,我的獨有模式就像是與家長聊天,但重點是,要能集體聊天、掌握流暢度、把持家長專注力、說重點、生活化、且內容需要具應用功能,最重要的是令他們想得通。中國老話:一理通,百理明!不只是知識的問題,而要提供正確踏實的內容資料去帶領其思考,需要跟隨社會步伐走,不是跟PPT讀。很多學生說,聽了我數場家長教育,都覺得內容次次不同,但都具備實用性。其實不是不同,中心內容都是一樣的,只是演繹手法及順序可能會調動,因為需要配合當場的環境氣氛及家長層次。我的秘密是,感覺!每次我都會提早到場,偷偷聽聽家長的聊天內容、繞場一周吸收環境,看看場地佈置的設置、場地溫度適中否、陽光照射度與空氣流通狀態。這些一切,是一般演講者未必會留意的,但我就是擅長留意一些他人不會留意的東西。演講前,收集現場家長孩子的年齡層、是否集中在某些歲數、家長學歷水準、社會地位、文化背景、家庭管理形式、孩子發展狀態重點、父母期許和家長焦慮點、影響家長心理狀態的環境事物等等。其實這種種一切都干擾著家長的接收能力。我們需要把觀察孩子和思考孩子的技術放在家長身上,先照顧他的身心需要,再具體示範執行。

當然,家長的應用能力取決於他的邏輯思考能力。對於處於意識層次的成人,先要搞定他的思維,才能讓他掌握自己的行為。這是先知後行,與無意識孩子的先行後知不同。所以,處於意識的教育方法是以“知”而“行”;而處於無意識的教育方法是以“行”再“知”。







若家長不能在意識層上想得通的話,是不可能可以應用及執行出來的。即,就算上了家長課,都等於零!所以,家長教育的技巧,就是要帶領有因果關係的邏輯的“教育”思考出現。我喜歡用“問”的方式,如果家長專心度可以,學習者就會跟隨演講者的發問作思考,會用他們大腦已有的資料作思考內容,所以結合他們的回答,演講者這便會知道學習者的思路問題出現在哪裡。所以,教育哲學大家,如老子、孔子、蘇格拉底和亞里斯多德,都會採用對話方式來授課。等同於今天所說的“聊天”!

除了協助家長解決共同問題,還需要幫助家長解決個別問題。中國老話: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作為家長教育的執行者,我們就是要熟讀這本《難念的經》,認清楚什麼是“難”




所有幼教同人,都會知道家長完全受其他家長的影響,但很少能受老師的影響。這就是因為家長與家長是以對話的方式來溝通的,但教育人通常都會用“教書”的方式來與家長溝通。這是習慣的問題?還是角色的問題?看到陳太太的兒子去學鋼琴,便會一窩蜂跟著陳太太帶自己的孩子去學鋼琴。這也是因為人有羊群的本質,缺乏獨立思考能力的人,不會思考自身需要與否,便會產生盲目跟隨的行為。


約七年前,一位上海的學生向我求助,她收來一位曾被多所幼稚園拒絕的約兩歲男孩,期望我能去一趟上海。觀察孩子後發現,孩子各方面發展都嚴重遲緩,出現了很多認知及行為問題。這當然一定要先教育父母,可惜那位爸爸一直忙很少出現,只有那位領悟力較弱的漂亮媽媽去聽老師說。回港後,我不斷讓老師每月向我報告孩子的發展狀況,其間我不斷指導學生如何應對孩子的問題及引領家長。不經不覺兩年後,孩子四歲了,正常化終於出現。這時候,孩子的爸爸說想見我,又剛好那個周未沒有家長課,我便飛往上海見那位律師爸爸,爸爸感激我之餘,同時告訴我原來他是人大代表,他期望在提案中提出建議,希望國家能支持執行“家長教育”。




如今,當我正考慮退休之時,我收到很多教育同道高興歡呼,紛紛向我祝賀。今天,國家真的把“家庭教育”立法起來。不論這德政善舉是否真的與我直接有關,這完全不重要。我仍真的從心底裡感激那位我連名字都不知道的爸爸。

我的願望終於實現,現在當務之急需要思考的是家長教育的講師培訓、內容的實用、家長的準備等等很多現實問題。相信日後,嬰幼稚教育人的責任又添了新工作。


已經熟練與嬰幼兒打交道的嬰幼教者,現在需要再次出發,加強與家長打交道。同道,一起努力吧!

84 次查看0 則留言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Comments


文章: Blog2_Post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