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上學了
「Daisy, for you again!」 這句是我在十多年前于蒙特梭利幼稚園實習時常聽見的一句話,是師父要求我去處理有人啼哭的事情。原因不是孩子啼哭捨不得媽媽,而是媽媽不捨得孩子上學,於是躲在車上哭泣。
安全依附很重要
生活在重視親子發展的加拿大,母子可享受共生的嬰兒期,幸福的媽媽與幸運的孩子有著「安全依附」的過往,保障了孩子的適應力及探索能力的發展。然而,一些事件會令媽媽存在捨不得孩子長大的情況。一直處於互相依附的早期生活中,突然要接受孩子上學難免令媽媽手足無措。嘴裡說著期望孩子快高長大,其實自己心裡還沒有準備好面對孩子的自立。
從依附(attachment)到自立 (independence) 的過程,承載著母親正確的積極帶養方法,應該是可喜可賀的。相信親眼看見孩子第一天上學的成果,媽媽的眼淚應該是高興的眼淚。
換句話說,孩子表現出分離焦慮行為,如上學哭成淚人、身體要碰到父母的身體、不願進入教室、不願換衣服上學、歇斯底里在地上哭鬧打滾等等,其成因都是與母親的安全依附發展出現了問題。最常見的是,孩子不是母親親手帶養的,而是交給常常更換的保姆;或父母常常出差;或生活在常常搬家等不穩定的生活中。父母需要瞭解嬰幼兒(人類早期)發展的需要,協助孩子建構出健康的心理能力面對成長環境的變化。
父母可以做的行為
1.上學前,多帶孩子到幼稚園附近的社區逛逛。走走麵包店、菜市場、車站等;
2.多跟孩子說兒時的你上學趣事及正面心情;
3.畫出幼稚園社區的圖畫,貼在家裡;
4.拍下幼稚園附近社區的照片,列印出來做成小冊子,讓孩子翻看;
5.在幼稚園門前拍照,最好請老師一起合影;
6.用毎5-7天早15分鐘睡覺的方法,調整至晚上九點前入睡;
7.準備豐富、有吸引力的早餐與孩子一起享用。提前一天就說出2-3款早餐的食物,讓孩子選擇其中一款;
8.帶孩子一起選購小毛巾、毛巾盒、水瓶;
9.背包裡放一張在家拍攝的全家福照片;
10.父母兩人對上學的態度要一致,讓孩子感到上學是人生一大跨越性事件,以建構自信;
11.家裡牆上的時鐘上,把與孩子一起出家門的小照片貼在時針及分針指向出門時間的數位上;
12.刷牙時,用2分鐘的沙漏,協助孩子自理項目的時間;
13.吃早餐時,用10-15分鐘鬧鐘提醒用餐時間,如鬧鐘響了,早餐還未吃完,也需要出門,讓孩子感受到肚子餓,也是一種認知因果的教育行為;
14.帶孩子到校園大門,安靜地觀察其他孩子上學及放學的狀態。
父母不可以做的事
1.讓孩子感到上學適應期產生的情緒而內疚;
2.過分追趕孩子,只告訴孩子園內有很多朋友正在等他回去一起遊戲;
3.容許孩子不上學,這會演變成不尊重學校及老師。不鼓勵協助孩子形成退縮行為;
4.星期天晚上帶孩子外出活動,這會導致孩子晚睡;
5.用糖果獎勵孩子願意去上課,會令孩子血液裡的糖分突然升高,令他/她的動作較快及不專注;
6.形成遲到模式,變成習慣。守時是尊重自己及別人的一種行為;
7.過分縱容孩子,用送禮物獎勵孩子守時及上學。免得日後的正常行為演變成有條件交換才願意產生,也容易讓孩子物質化;
8.限制不守時及不上學的自然後果出現,比如孩子少參與了一些校園活動,不能取得活動的成品。就要讓孩子自己看到後果,讓其發展出自然的因果關係認知;
9.說出一些恐嚇的話語,如:「你不上學,我就不要你了」、「你再哭鬧,就沒有飯吃」。免得孩子日後更容易驚恐;
10.錯誤的行為及態度,比如覺得孩子上學是可憐及委屈的事,抱著孩子哭泣;
11.孩子首次上學前常常出差;
12.提及在校園內不高興及負面的事件;
13.說老師的壞話及批評校園的話;
14.自己親自送孩子上學時,產生難捨難分的過程。要相信有經驗的老師,爽快一點能讓孩子更快適應。
與孩子一起面對
父母應該與孩子一起面對,讓自然後果出現,而不是故意做人為的懲罰,更不能是體罰。這樣只會令孩子討厭上學,經常以不合作的態度要脅家長。
培育出適應能力,建立孩子的自信、自律、照顧別人、尊重規則、重視校園、面對新環境的正向人格發展,讓孩子個人日後能擁有自在的人生;以避免受自卑、被動、社交障礙、鄙視別人、逃避責任的異常心態約束。妙用孩子第一次上學的黃金機會,可以在人格正常化發展中起到關鍵作用。
我曾在遼寧省一所國際學校內看見這一幕:媽媽不捨得孩子第一天上學,躲在停車場哭泣。其實,這樣的場景對我來說見怪不怪。但是,問題是這位媽媽是一位中學生的母親啊!
最容易做行為教育的黃金時間就是嬰幼兒期,幼兒需要父母的互動行為及態度協助自身正面積極的成長。祝願家長事事順利,孩子快快樂樂上學去!
練得一身好武功的我,處理媽媽的情緒自然很容易,所以我常常聽到的一句話便是,「Daisy, for you again」, 我也會常常回應到, 「Alright, no problem!」
注:「」是中文的引號,用於在行文中引用他人的話、成語、格言、詩詞、音譯詞及特定稱謂等,也用於表示強調。如今我們常用的引號是從西方傳入中國的。
Comentá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