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起:家長教育的藝術(一)
「家長教育」課是順應發展而來的,不是可以安排、製造出來的。
2006年我從事香港幼教事業,短短三個月便發現問題不在孩子,而是家長。那時起,我就要求我的家長接受兩小時的教育講座。首次舉行時,家長人數不到二十人,但氣氛相當熱烈。講座完畢時,家長不願離開,繼續發問,家長們好學的心真的令人感動,結果花了三個小時才解答完。然後我還收到一些主動要求家長課的消息,他們期望我們能舉辦更多及更長的家長課程,剛開始增至五小時,然後被要求增長到八小時。家長認同我們的理念,也願意支付費用承擔我們的開支。短短一年內,我沒預料過的「新」課程已經醞釀成今天成熟的家長教育課。
「教育」應是以人為本,根據「人的需求」而做。我們的漢字「儒」便是「人」的「需」;而「故」字是因果的意思,加上「人」字作為部首,便是「做」字,即「人」欲知「因果」便要「做」。所以我認為「教育」是要「做」而不是「講」的。
「家長」這角色是上天安排的,而不是人為創造的,所以家長的職務被稱為「天職」,是不能被辭退的,上天安排了媽媽和爸爸這兩個角色,利用母親本能及父親本能以協作其職務。這是應自然定律而生的,沒有人可以推卸或者逃避。是上天安排父母本能跟孩子本能一起互動,創造出雙方的新角色(新人類)——家長及孩子的角色。
學校有校長,班級有班長,家庭有家長,稱得為「長」必有其職務。但可惜如今的家長都在服務機構履行工職(工作職責),而忽略了服務家庭履行天職(上天職責)。而照顧孩子的重任,則託付給了一個履行工職(工作職責)而沒有父母本能的保姆,相信這是動物界僅有的現象。這種社會現象已是司空見鬼了,成人已不覺得奇怪,但是否有經過孩子的同意呢?
在孩子還沒有語言時,他可以怎樣表達他迫切的需要呢?大部分如今的成人只能意識到有意識的表達(語言、文字),已很難意識到無意識的表達(行為)。而現今教育成功的價值觀是把無意識行為轉為意識的語言及文字便行了,這絕對是嚴重忽略了人類一切無意識行為的重要性。這便是文明嗎?我們是否把教育限制得太死板了呢?而家長本能明明是上天免費送給父母的禮物,為何他們還要去學呢?可笑的是還有大學舉辦家長教育碩士課程,難道孩子會要求家長花上數年讀一個碩士學位才會批准其稱為父母嗎?此乃教育之人為商品化也!幼教的廣度可以說是課程的多寡新穎(課程論),而幼教的深度應是方法的應用(方法論)及家長角色的教育(對象論)啊!
本文未完待續
注:「」是中文的引號,用於在行文中引用他人的話、成語、格言、詩詞、音譯詞及特定稱謂等,也用於表示強調。如今我們常用的引號是從西方傳入中國的。
Комментарии